清代盔甲上的明甲部件
明甲:清代铠甲中的外露甲片设计
明甲,顾名思义,就是铠甲中甲片直接暴露在外的设计。由于这些铁质甲片需要打磨得光亮如镜,因此得名“明甲”。在后金至清代时期,明甲结构常被用于布面甲的某些部件。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种独特的铠甲设计。
一、现存的明甲实物
根据现有的文物,后金至清代的明甲部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:
1. 明式臂手
这种护臂是明代中后期边军的标准装备,由细小的钢片编织而成,能够保护整条手臂。故宫收藏的努尔哈赤“红闪缎面铁叶甲”和皇太极“蓝色缎面绣云龙纹铁叶甲”都配备了这种护臂。
展开剩余84%2. 小臂手
小臂手同样由细钢片制成,但只保护小臂部分,其设计与明式臂手的小臂部分类似。顺治皇帝的“蓝色缎铜钉棉甲”就使用了这种护臂。
有趣的是,康熙的“黄色缎绣金龙纹铜钉棉甲”虽然袖子看起来像小臂手,但实际上是用织物模仿甲片的纹路。这种设计在雍正和乾隆时期的仪仗甲上也很常见。
3. 外接甲片式肩甲
这种肩甲的肩头部分直接外露甲片,是清代主流肩甲设计之一,在民间收藏中也能见到。
4. 明甲上衣与甲袖
明甲上衣的结构与下裳类似,通常用于仪仗甲。比如康熙的“黄色织金缎镀金叶棉甲”和咸丰的“织金地锁子锦纹金叶棉甲”都采用了这种设计,甲片甚至用金叶装饰以显奢华。
5. 明甲下裳
这是清代铠甲中最常见的下裳设计,现存实物较多。内蒙古博物院就收藏有采用这种下裳的完整铠甲。
6. 带明甲加强件的下裳
故宫收藏的“织金缎人字纹铁叶盔甲”中,有一件布面下裳在膝盖处额外加装了五块外露钢片,形成一个圆形护膝,既实用又美观。
7. 明甲小腿甲
这种矩形护腿由两排甲片组成,可以附加在下裳底部。故宫的“织金缎人字纹盔甲”就配有这种护腿,不过展陈时需要注意正确的安装方式。
二、历史文献中的明甲
根据《钦定大清会典则例》记载,康熙五年规定:侍卫、护卫、前锋、护军等精锐部队的铠甲必须使用明甲,即“施铁叶于外”。这说明明甲在当时是精锐部队的标志性装备。
而乾隆时期的《皇朝礼器图式》则显示,从皇帝到普通士兵,很多人的铠甲下裳和肩甲都采用明甲设计,但上衣使用明甲的记载较少。
三、绘画中的明甲形象
1. 《董卫国记功图卷》
这幅描绘康熙平定三藩的画作中,骑马将领的铠甲上衣似乎采用了明甲设计。
2. 《康熙戎装图》
故宫收藏的这幅画像中,康熙皇帝身穿的铠甲配备了外接甲片式肩甲、小臂手和明甲下裳,尽显帝王威严。
3. 清军入藏作战图
一幅康熙时期的佚名画作中,清军官兵的铠甲也明显带有明甲特征。
4. 《大阅图卷》
乾隆时期的这幅巨作中,受阅士兵普遍佩戴小臂手,而皇帝的护卫们则穿着带有三道外露甲片的明甲肩甲。
5. 《皇朝礼器图式·武状元甲》
虽然实物已失传,但文献记载武状元甲采用全套明甲设计,包括明式臂手和外露甲片。
6. 《色布腾巴尔珠尔像》
2012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出现的这幅肖像画中,主人公的肩甲不仅采用外接甲片设计,大臂处还装饰有醒目的圆形甲片,与《紫光阁功臣图》中的设计如出一辙。
通过这些实物、文献和画作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甲在清代军事装备中的重要地位。这种既实用又威武的设计,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,更成为清代武备文化的重要象征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净增22吨!全球央行,买买买
下一篇:没有了
